观点与争鸣 | 如何回归地理学?元芳你怎么想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本文授权转载于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微信公众号,版权归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
写在前面的话
如何让大家回归地理学?是最近几年我经常思考的一个话题。眼看着地理学的“三驾马车”——自然地理、人文地理、GIS 各自茁壮成长,各自向外开拓,自然地理和环境、生态、大气、海洋等学科日益交叉,人文地理和经济、 社会、历史、政治、人类学等学科彼此交织,GIS和遥感、测绘、计算机等学科相互交融,心中亦喜亦忧。因为身处其中,特别是在青工委的活动中,我们跨专业一起讨论的机会比较多,通常开会我们不设分会场,就在同一个会场发表讨论,感受比较强烈。不同专业相互之间学习的地方非常多,但彼此陌生的地方也不少。于是,我们在2017 年 9 月和 10 月分别在南师大和安徽师大连续举办了两次青工委的学术研讨会,讨论关于“回归地理学”的话题,这也是本次《地理研究》笔谈的雏形。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在地理相关的科研院校工作,一定也切身感受到地理学内部在成果认定、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需求等方面的明显差异。作为共同的一级学科,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我们的共通的研究评价标准是什么?共通的研究主题或研究方法是什么?如何推进各不同专业分支之间的务实交流?进而推动共识(Identity) 的形成?大家对地理学都有感情,有认同,但是这种认同具体是什么?我们在工作中如何准确地表达给下一代的学生?
当然,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的学者认识可能也不一样,因此更加需要讨论。我们为此特地邀请了陆大道院士、保继刚教授、汤茂林教授、叶超教授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学者,此外还面向全国地理学工作者进行了笔谈观点的征集,从中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汇集成本次笔谈。还有一些笔谈稿件尚在整理中,或许会在其后以系列的形式陆续推出。
进入 21 世纪,中国地理学的发展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地理学家日益走向前台,这是老一辈地理学家逆境奋发、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基础上,需要强健地理学的“内核”,让更多的成果基于地理学,并有利于地理学的发展,这是当下每一位地理学工作者的责任。特别是“双一流”背景下,地理学一级学科的建设提上日程,这对凝练地理学“内核” 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围绕“如何回归地理学”的讨论,今后也应该进一步持续地、更开放地进行下去。
——刘云刚教授
主旨聚焦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尤其在中国,近30年来地理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然而,伴随着分支学科越来越多,对地理学的认知也出现了不少困惑。从地理学一级学科建设和学术共同体培育的角度,亟需寻找地理学发展的“共识”,探讨地理学共同体的定义。为此,对地理学充满热爱之情的老中青三代地理学者,对如何推动统一地理学建设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核心观点
当今中国地理学面临的重要课题首先是对区域地理学的作用要有重新认识。为此,地理学在研究范式上要强调尺度、时空、地方视角,在研究方法上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立足区域“用脚思考”,扎实推进地理学的实证研究。
核心观点
近年来,地理学者的价值观发生改变,学者更多地关注SCI 等论文发表,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学科发展可能会有危机。地理学者应正视地理学作为交叉学科的特性,充分发挥地理学的区域性、综合性和本土性特点,解决国家面临的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核心观点
当前的中国(人文) 地理学成绩辉煌但身份认同存疑,“以任务带学科”掩盖了学科危机。当前的人文地理研究的方法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自然地理基础弱化、地图研究方法削弱、GIS 研究方法应用不足等,传统研究方法弱化,新方法创新缺乏。因此亟需统一认识,寻求理论和方法突破。
核心观点
回归不是重走老路,而是对过去的“扬弃”,回归地理学的要义在于以批判精神理解学科思想史,联系并响应社会现实及其变化,并把这种现实性和参与、改变现实的态度渗透到学术中,进行理论再造,最后重塑我们的地理学。
核心观点
积极回应社会需求,通过区域地理写作和科普工作,通过对社会问题或区域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准确描述与解释,发展区域地理学,不断推出区域地理成果,是提高地理学社会认同度的重要途径,同时,还可以避免学科的过分细化,实现地理学的统一和区域研究的创新。
核心观点
地理信息科学与系统是地理学核心概念的形式化。大数据对于GIS&S也是一个挑战,需要GIS&S 学者研究新的分析方法和工具,为不同应用提供支撑。简而言之,GIS&S 学者需要和人文地理学者联起手来,共同应对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研究地理学核心理论,并最终服务于解决不同的应用问题。
核心观点
“通过对地理要素空间格局的分析,反演产生此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化过程”是地理学的“内核”和“共同研究主题”。现代地理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研究技术手段的提升和研究内容的扩展,地理学的“内核”并没有改变。
核心观点
地理学的发展需要承认代际差异,全力推进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和地理哲学研究,促进传统与革新的辩证统一并正视实践需求和任务推动。
核心观点
对于中国地理学而言,要想最大发挥其科学与社会功能,必须坚持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开展系统、综合与统一的地理学研究始终是我们需要坚定的目标、坚持的方向和坚守的阵地。
核心观点
中国地理学应以综合性为回归方向、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回归落脚点、以形成中国模式和中国理论为回归目标,加强对各自然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之间联系的综合研究,提升综合分析、整体谋划、统筹决策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核心观点
地方性是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共同身份象征,是人文地理学者研究人文社会现象的独特视角。把对地方的思索融入对人文现象的思考促使西方地理学者针对同一现象提出地理学的科学问题和研究议程,从而增强地理学的学科作用和地位。
核心观点
中国地理学内部的分裂具有其必然性,但是这恰恰凸显了开展和推动不同子学科交流和整合的必要性。青年学者应该更多通过参与具体研究和开展跨学科研究助推地理学的理论建设。
核心观点
回归地理学首先要理清地理学的学科属性,随着国内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的专门化发展,对人地关系的关注点趋向多元。应该根植本土,强化研究规范,促进学科内的交流与融合。
核心观点
回归地理学,第一,应重塑综合化的学科(教学) 体系和知识结构体系;第二,构建“ (经典)理论+田野实践+技术技能”的三维学科意识和“全球-地方”的双重学术视野;第三,传承包容性地理研究的学科精神,特别是地理本源问题和跨学科问题的包容以及学科内部的对话与融汇。
核心观点
回归地理学应从地理学最本初的起源出发,重新审视历史发展脉络,将积累起来的各个系统地理学的理论和手法进行整理提炼,构建新区域地理学的理论框架,从而回归地理学最本质的部分。
核心观点
融合回归“道”,应“自觉、自在、自为”地回归和谐共赢,年轻学者更应如此。人文地理学“以人为本”探索新时期人地关系,地理学的跨界融合是必然趋势。增进人类福祉,要使得最终的产出“经世济用”,融合回归道,落地生根。
对地理学充满热爱之情的老中青三代地理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如何回归地理学”展开讨论。对于推动统一地理学建设我们提出:
1)教学上,应当加强对地理学综合知识体系的传授,加强对地理学调查研究方法的训练;
2)研究上,应当加强对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总结,加强对“地”的综合解释和理论方法方面的融合与突破;
3)学科发展上,应当加强区域地理学的建设,加强对国家和地方需求的回馈,彰显地理学的贡献。
我们坚信:通过学界的共同努力,地理学共同体将日益壮大。
原文可以到《地理研究》官网或是中国知网下载阅读。
资料来源: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
本期编辑:常贵蒋 芦志霞 毛雅倩 徐晓凡
审核人:任宇飞 王冠